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时候科举规范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季(3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遭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时候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字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62、下列对文言文常识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时候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策略和方案、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6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署、权则表示代理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时候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交还官职,退休。

  D.《左传》是国内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爸爸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过世的的爸爸。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经过世的爸爸为先考;已经过世的妈妈称为妣、先妣;已经过世爸爸妈妈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时候成年男子满十八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看重。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能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含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优雅远奥。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时候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时候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时候科举规范中,进士是通过刚开始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你。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与官职,贬谪官员,不限减少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汇还有左迁、迁谪等。

  6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总是称字,称其他人总是称名。

  B.中官:中官在古时候含义较多。刚开始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令,是皇帝的随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是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非常高,但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能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由于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时候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6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讲解和有关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坐落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6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时候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时候帝王狩猎的地方。

  C.床:古时候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时候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时候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时候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时候开车三马中左侧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侧的马。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子,如太庙。

  B.稽首,是古时候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时候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时候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不听话的文书。

  72、下列各项古文化知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到今天。《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其中赵惠文王十六年使用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寒食,国内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控烟火,只可以吃寒食。是来源于重耳追念介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端午因五与午同音,阴历5月初五遂称端午节。一般觉得,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风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等。

  C.古时候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因为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不同: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区域。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

  D.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总是是名的讲解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起名字定字。

  B.进士,中国古时候科举规范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时候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里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由于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时候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总是通过起名字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取字的权利。

  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看重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别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总是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解,非常难理解。注解《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是古时候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特殊的意思,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时候皇帝对人溺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可以用在除帝王个体以外的其他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时候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与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材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伪。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时候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常见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什么事都不干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免费地送给其他人,也指古时候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别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区域,等于目前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时候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规范中最高中一年级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时候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国内古时候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与官职。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非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实惠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置。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实惠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赖。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须上报尚书台就能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汇的有关内容的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指古时候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以外,学会军政大权。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规范,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61、D(没肱股之臣)

  62、A(股指的就是大腿。)

  63、D(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64、B(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爸爸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书》,由国内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国内古时候又一部要紧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含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65、B(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

  66、A(称自己总是称名,称其他人总是称字。)

  6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68、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医生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69、D(肃宗是皇帝的庙号。)

  70、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相等於目前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71、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72、C(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7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74、A(女子没取字的权利错。比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75、C(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76、C(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着落的人。)

  77、C(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78、C(应为五人为伍。)

  79、D(言台除正的除是任命、授与官职的意思。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可以先授与某人官职,然后上报台阁正式行文任命即可。)

  80、A(诸侯独立于朝廷以外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