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教师 陈大宝
这个随感做得恐怕有点不合时宜,由于高考考试阅卷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阅卷开始的前一天,我的导师,同时也是高考考试语文阅卷组的负责人之一,反复叮嘱大家,要本着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原则,不可以透露有关阅卷的任何事宜。当时还跟大家出示了一份报纸,说大家阅卷组的评分细节还在讨论中、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他们报纸上就已经登出来了,大概是在走廊里闲聊的时候被偷听到了,这不无中生有吗,想来这类记者都是狗仔出身,还有他们用手机偷拍的阅卷点的照片,还故意ps了一下,阴森恐怖跟监狱似的所以不少事情,我那会儿需要严守秘密,目前好了,风头已经过了,有的不吐不快的事情也终于可以说一说了。
这次阅卷,最大的感受就是,目前的学生,一不写字,二不念书。我批改的题目是整个试题的第20题,也就是散文阅读《司马祠》的最后一题。两问:1、四个读字的运用,有哪些丰富而深刻的意思?2、结尾一句这居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什么样的考虑?请结合原文作答。考的是关键词句的理解,最常规的题型。两问写满了也不过二百来字,但在我经手的近三千份试题中,能答得没错字病句的,低于十分之一。
当然,目前北京语文高考考试的规范非常低,只看关键字,不看表述是不是完整流畅,甚至错别字都不扣分。不了解是否如此的一个潜规则已经为广大考生所熟悉,致使光怪陆离的错别字层出不穷。错字就不说了,由于敲不出来。别字在这里随意罗列一些,都是我在阅卷过程中随手摘记,出现频率较高的,如迫力、内含、婉惜、磨励、气慨、毅志、报怨、奋慨、功迹、讼读、精典、敬养、抗恒、状举、探所、挖觉、限入沉思、拔山涉水、奈人寻味、峥峥铁骨这类还算好,都是常规别字,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问题。也有一些比较离奇的,譬如葆受磨难,葆这个字远不如饱字容易见到吧,错过去可困难。同样的还有讦诈,本来考生想写的应该是奸诈吧,讦这个字恐怕他一个人、甚至一多半考生压根不认识,算是一个相当高级的别字了。有高级的就有低级的,力史,应该是历史,就一笔还不想多写,考试有这么紧张吗?再如喧泻,两个字全写错了。最狠的是勃大,事实上是博大之误,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生的思想多么开放,如此的词都能写进高考考试答题了,最牛的是这个词还被用在司马迁身上,简直叫人哭笑不能。
有的一眼看过去根本没办法理解。譬如撒脱,事实上是洒脱之误。还有供现,还好我之前见过一个供献,了解这两个都是贡献之误。再看这个确却,你了解他想写的是什么吗?我仔细看了一下上下文,发现原来是确切之误。还有发间,你们哪个了解发间是什么?头发中间?不,其实他想写的是发问还有真接,其实他想写的是直接我还碰上了一个磨耐,百思不能其解,问旁边的一个老师,她瞅了两眼说,这位是想写磨难吧
病句的状况同样不一而足。因为阅卷时间还是挺紧张的,没那样多工夫记录,随手摘了两个:抒发了作者对司马迁顽强不屈的气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地位。当然,病句也是不扣分的,需要是只看关键字,我批到后面简直恨得牙根痒痒。有机会的话我会向考试院上书,建议在这一部分设立表述分和书写分,不然,汉字和汉语的前途实在堪忧。
至于答卷中的一些知识错误,那就愈加不靠谱了。文中主要涉及司马迁如此一个历史人物,我感觉高中的学生对于司马迁应该有一些起码的认识吧,结果呢?
有人说司马迁作《天问》,这个我理解,由于原文中提到说司马迁发出天问;有人说司马迁作《离骚》,这个我也理解,由于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有人说司马迁作《诗经》,这个我很难理解,难道由于诗经和史记音近?说实话,这三个我都不可以理解,这就像一个英国人说莎士比亚写了《人间喜剧》、一个法国人说巴尔扎克写了《神曲》、一个意大利人说但丁写了《哈姆雷特》一样可笑而又可悲。
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而死,司马迁要真受宫刑而死大家还看得到《史记》吗?当然,这只不过个小巫,据了解去年有位大巫,在高考考试作文里写司马迁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宫刑,太牛了,膜拜。
有人说司马迁在疆场上的丰功伟绩,文武双全的理想偶像,非常不错,非常可惜司马谈没教他儿子练过功夫。
有人说司马迁的塑像面朝北是在思念中原,同学,给点历史和地理知识怎么样?面朝北,北边是大漠,而且他压根就没离开中原,思念中原从何谈起?
诗圣司马迁,杜甫哭了:我如何解决
司马迁丢失了全部书稿,又重新写作《史记》,非常不错,非常有文化,但这位丢了书稿重新写的人叫谈迁,不叫司马迁,那部书叫《国榷》,不叫《史记》
同样,这类也不扣分。
别字、病句、知识错误,高考考试语文的基础题部分可以直接从考生们的答案里取材,不必想方设法去什么犄角旮旯里找了。
或许你感觉这可能是考试时太紧张导致的一时笔误。但我感觉,少数几个人笔误也就罢了,岂有这么多人一块笔误的道理?说是一时紧张的笔误,还不如说是基本功太差。目前电脑普及了,大伙都不写字了,都用键盘敲了,字音的状况可能稍好,但对字形的学会简直乱七八糟。英语是表音文字,你通过读音规则,只须了解读音,就能拼个八九不离十,但汉语不是这么回事,不通过反复书写根本学会不了。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老师除去布置常规作业以外,需要天天练一页钢笔字,还要写日记什么的,如此算下来,每周写的汉字绝对超越五千。目前的孩子们,一个月能写这么多字吗?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能写这么多字吗?
目前的语文教育,大家强调审美,强调文学鉴赏,强调开阔思路,这样等等,这类东西非常重要,毫无疑问,但不是意味着大家从此可以不再看重字词句和文化知识的基本素养呢?当目前初中生们的汉字写得不如英文顺、汉语说得不如英语遛、司马迁对他们来讲就像外星人一样陌生的时候,汉字、汉语、中华文化的前途堪忧,而中华民族可能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参与讨论请进入 http://bbs.eduu.com/thread-215226-1-1.html